內容摘要:20世紀三十年代初,以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前輩,在陜甘邊界地區開展土地革命,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經過浴血奮戰,創立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蘇區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我們要加強對革命根據地歷史的研究,總結歷史經驗,更好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弘揚照金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讓照金精神煥發出新的光芒。
關鍵詞:照金 陜甘邊 革命 根據地
照金精神是20世紀30年代初,以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以及後來的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個偉大精神,照金精神被納入其中。照金精神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照金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歷史背景
1.八七會議。1927年4月,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由於黨內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並在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黨和人民不能有效組織抵抗,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從高潮走向失敗,全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嚴酷的鬥爭中,黨深刻認識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革命。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搶,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端。這是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2.中共陜西省委九二六會議。為了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總結陜西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研究製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方針政策,1927年9月26日至28日,中共陜西省委西安紅埠街9號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明確提出工作的總原則和當前的任務:在黨的總政治口號之下,勇猛地繼續反對帝國主義、反新軍閥的鬥爭,以期建立工農的民權獨裁,促進中共革命;要組織工農窮苦民眾,率領他們向敵人進攻,抗捐、抗稅、抗糧,取消高利貸,在土地革命的政綱之下,領導農民群眾,作一切公開和秘密的鬥爭,創造鄉村的農協政權。九二六會議是在當時反革命勢力極為猖獗的嚴峻形勢下中共陜西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它在革命危急的重要關頭,檢查和糾正了陜西黨組織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製定了比較切合陜西實際的工作方針和政策,開始了策略上的轉變,成為陜西土地革命的轉折點。從此,陜西和陜西邊界地區燃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熊熊烈火,武裝起義此起彼伏,紅色政權在三秦大地崛起。陜甘邊的革命武裝就是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由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創建的,經歷了南梁遊擊隊、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遊擊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等發展階段,按照中共陜西省委指示,確定以照金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二)客觀現實背景
1.地理位置優越。照金位於陜西耀縣西北部,橋山山脈的南端,北倚子午嶺,南俯渭北平原,東臨鹹榆大道,西通陜甘邊腹地,在此建立根據地可以影響到陜甘兩省。這裏進可攻,退可守,機動靈活性大。境內山高谷深,地形復雜,地勢險要,是屯兵練武的理想場所,具有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2.群眾基礎較好。當時照金連年災荒,土地貧瘠,匪患兵禍交相為害,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革命之火極易點燃。
二、開辟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一)紅二十六軍成立
1932年1月,遊擊隊南下甘肅正寧縣月明原柴橋子,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總指揮謝子長。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縣三嘉原錦章村召開大會,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遊擊隊,總指揮謝子長。紅軍陜甘遊擊隊成立七八個月以來,屢遭“左”傾錯誤的幹擾,四易總指揮,嚴重影響部隊的發展壯大。中共中央和中共陜西省委對此十分重視,多次提出在紅軍陜甘遊擊隊的基礎上建立正規紅軍。1932年12月24日,紅軍陜甘遊擊隊在宜君縣轉角鎮(今屬旬邑)舉行改編授旗儀式,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紅二十六軍第二團成立後,認真貫徹落實中共陜西省委批示,開展鬥爭,建立黨政軍群組織,創建照金蘇區。
(二)照金蘇區的創建
由於照金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尤為重要,紅軍陜甘遊擊隊按照省委意圖,從1932年春夏起,在旬邑、淳化、正寧進行了艱苦的戰鬥和探索。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鬥爭實踐的深入,經過反復斟酌比較,紅二十六軍逐步將創建陜甘邊新蘇區的重點放在照金地區。
1.首戰焦家坪
紅二十六軍第二團成立後,中共陜西省委就指示紅二十六軍積極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紅二十六軍立即對照金及其周圍的敵情態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決心橫掃照金周圍的反動民團據點,打開局面。當時,照金周圍有焦家坪、廟灣、柳林、馬欄、香山、高山槐等據點。為了打好建軍頭一仗,鼓舞全軍指戰員的戰鬥士氣,紅二十六軍決定首戰焦家坪較弱之敵。
紅二十六軍根據劉誌丹的建議,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麻痹敵人,乘其不備,突然襲擊,拔掉了據點。首戰告捷,士氣倍增,震懾了其他據點的守敵。
2.香山寺分糧
攻克焦家坪據點之後,紅二團又南下香山寺。香山寺,是陜甘兩省邊界聞名遐邇的佛教聖地。寺產土地數十萬木,存糧上千石。時值災年,四方逃難災民流落此地,多達萬人。紅軍路過,齊聲呼救。為拯救災民,紅二十六軍決定開倉放糧。災民分到糧食,無不感謝紅軍和遊擊隊。這些吃到過紅軍分給糧食的災民,在創建照金蘇區時,給紅軍、遊擊隊以全力支援。紅二十六軍還在照金地區發動群眾打土豪,開辟香山寺、九保兩個地區。紅二團向西發展,消滅了照金和旬邑民團,使紅軍活動區域擴大到薛家寨和照金地區。紅軍的影響日益深入人心,青年農民災民紛紛要求參加紅軍,紅二團迅速發展到300多人,開始籌建隨營學校。
(三)黨政軍群組織的建立
為了適應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展的需要,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陜甘邊黨、政、軍領導機構於1933年相繼建立。
1933年1月14日,中共陜西省委派曾在渭北根據地擔任過重要領導職務的金理科、習仲勛等到照金蘇區籌建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和陜甘邊區政權組織革命委員會。3月8日,在紅二十六軍的幫助下,中共陜甘邊區特別委員會在照金兔兒梁成立,隸屬中共陜西省委領導,書記金理科,習仲勛為特委委員、特委軍委書記。
此時,照金蘇區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條件已經成熟。3月15日,陜西省委致信紅二十六軍徹底摧毀當地反革命的政權機關,組織蘇維埃的政府機關。4月5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在照金嶽家山召開陜甘邊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下設土地、糧食、肅反、經濟委員會等部門。此後,照金、香山、芋園、老爺嶺、桃曲原、馬欄川等區、鄉、村革命委員會基層政權組織相繼建立。大批堅定跟著共產黨、世代窮苦出身、且有威望的農民兄弟成為蘇維埃組織的領導骨幹。此前的3月中旬左右,陜甘邊區遊擊隊總指揮部在照金兔兒梁已經成立。
蘇區創建之初,在開展分糧鬥爭的同時,照金地區的群眾組織(農會組織、婦女聯合會)也相繼建立,群眾鬥爭進入高潮。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還實行禁煙、禁堵、放足等政策,改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陋習,樹立社會新風尚。經過諸多方面艱苦細致的工作,鞏固和發展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的革命積極性。
三、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
陜甘邊特委、陜甘邊革命委員會、陜甘邊遊擊隊總指揮部的領導機關,都設在距照金鎮約5公裏的薛家寨。經過廣泛發動群眾和開展土地革命,照金蘇區迅速得到發展。到1933年秋,已橫跨耀縣、旬邑、淳化等縣邊界,面積約2500平方公裏。
(一)土地革命
照金地區的失地農民和災民以租種土地為生,生活艱辛。1933年春,陜甘邊區黨政領導機關和照金地區各鄉村黨、政機構以及群眾團體,根據中華蘇維埃政府《土地法》,組織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沒收一切地主、反動富農、寺院祠堂的土地,優先分配土地給貧雇農,適當補充土地給中農,廢除了地主階級強加於農民身上的佃租、欠債和反動政府的一切苛捐雜稅。
土地革命極大地調動了照金蘇區群眾的革命積極性,照金群眾掀起了參軍熱潮,很多人在保衛根據地的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照金蘇區的土地革命運動,不但使耕者有其田,而且密切了黨群、軍民關系,使黨和紅軍、遊擊隊獲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這對於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有著重要意義。
(二)照金蘇區的各項建設
1.經濟建設
1933年春夏之際,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在薛家寨山下的亭子溝建立起集貿市場,堅持公買公賣、“要讓群眾先買”,隨著時間推移,貨雜人旺,集市氛圍濃厚,上市物資日益增多。亭子溝集市貿易市場,方便了周圍群眾,解決了紅軍的生活和其他必需品,打破了敵人對蘇區的經濟封鎖,活躍了蘇區經濟。
2.文化建設
當時,青壯年農民、災民,還有一些尚未成年的青少年紛紛自願參軍,紅軍的數量增加了,但文化素質普遍貧乏。根據這種情況,紅二十六軍決定成立隨營學校。一方面教給學員文化知識、講授革命道理,另一方面還對學員進行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快速成長,為紅軍培養了後備骨幹力量。為活躍戰士們的生活,紅二十六軍在戰鬥間隙和休整期間,經常開展一些小型文藝活動。這對黨在照金蘇區長期開展革命鬥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後方基地建設
照金蘇區的薛家寨,是陜甘邊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也是紅軍和遊擊隊的後方基地。薛家寨的山梁上,順序排列著5個寨子。為了照金蘇區的發展,陜甘邊區特委和革命委員會十分重視薛家寨後方基地的建設,在薛家寨辦起了修械所,修理槍械,製造彈藥和地雷。薛家寨還建有紅軍醫院、被服廠等。為了寨上安全,加固哨門,修碉堡,築堞墻,設崗放哨。經過一番建設,薛家寨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軍之家”,照金蘇區的大本營和指揮中心。
四、照金精神的科學內涵
(一)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
1932年9月,經歷兩當兵變失敗後的習仲勛為為尋找陜甘紅軍遊擊隊,與其同鄉周老四以買鹽換糧為掩護北上來到照金,在楊柳坪第一次與劉誌丹會面。望著劉誌丹,習仲勛把滿腔的苦水、困惑一股腦的都倒了出來,心情很低落,劉誌丹一下子站了起來:“好兄弟,幹革命還能怕失敗?失敗了再幹嘛!我失敗的次數比你多多了!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啊!咱們要像毛澤東同誌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鬥爭,建立根據地,逐步發展和擴大遊擊區,即使有嚴重局面到來,我們也有戰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過去我們沒有根據地,現在要搞!”習仲勛聽後豁然開朗,越聽越有信心。雖然楊柳坪會面是習仲勛與劉誌丹的初次見面,然而這次會面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習仲勛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誌丹的談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雖是初次見面,但他那種堅韌不拔的信念,為真理獻身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誌丹在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就堅定地表示,加入黨就要為自己的信仰奮鬥到底。對於我個人而言,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楊柳坪會面開啟了習仲勛與劉誌丹、謝子長共同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艱難征程。
他們在鬥爭實踐中,一面要克服戰鬥中惡劣的生存環境,一面要奮力抵抗國民黨的“圍剿”,同時還要面對“左傾”錯誤領導者的無理由指責、排斥,降職,被錯誤“肅反”而遭遇被捕入獄、殘酷迫害,生命受到威脅,但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黨性原則,顧全大局,堅定革命信念,忠誠於黨;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對黨一片赤膽忠誠。 正是劉誌丹、習仲勛等這種意誌堅定、立黨為公、忠誠於黨的革命精神,才讓陜甘邊的紅軍隊伍始終保持團結統一,保持高度的凝聚力,也使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得以存續和發展。在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勛共同努力下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頑強鬥爭的英雄氣概
在陜甘邊異常嚴酷的鬥爭中,許多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理想信念寧死不屈:年僅28歲的紅 42 師師長王泰吉,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他不但不屈服,反而更加堅定革命,誓死捍衛革命,1934 年,在獄中寫下鏗鏘有力的絕命詩英勇就義。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唐澍,陜甘邊區遊擊隊總指揮李妙齋,以及主要領導人劉誌丹、謝子長等人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33年10月,在國民黨軍隊進攻照金薛家寨紅軍大本營的危難時刻,數名女紅軍遊擊隊員與敵軍殊死搏鬥,在彈盡路絕的情況下,寧死不屈,縱身跳崖,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照金蘇區失陷後,陜甘邊革命委員會領導人周冬至,王萬亮、王滿堂等慘死在敵人屠刀下。照金蘇區現有在冊烈士681人,還有無數無名英雄,他們開展革命運動,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為革命甘灑熱血,無不表現出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仰和甘於犧牲的革命精神。
面對大義、面對革命信念,多數共產黨員認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個人價值最大化的體現。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腦後,在一場場血雨腥風、一次次生死鬥爭中堅定理想、甘於犧牲,為革命發展積蓄力量。他們胸懷天下,致力於救亡圖存。正是因為他們秉持不怕犧牲,敢於獻身的精氣神才使得革命事業得以保存和發展,這是革命精神最為集中的寫照。
(三)紮根群眾的工作作風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規定,平時工作中,工作人員盡量不到老百姓家中吃飯,以減少群眾的負擔;如果吃了,都必須付錢。耀州區黨史辦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1931 年 11 月,陜甘遊擊隊進入照金鎮芋園村,村民們頓時嚇得東躲西藏,以為又是土匪來了。一位村民剛做好一鍋攪團,嚇得顧不上吃,就往外跑。回來後,發現自家的一鍋攪團被吃完了,一缸酸菜也被吃沒了,但家裏別的東西都沒動,雞蛋一個都沒少,桌子上還放著錢。後來才知道吃飯的是紅軍,這個村民也是第一次見吃飯給錢的隊伍。通過這些規定,有效的解除了群眾對紅軍的顧慮,拉近了群眾關系。
劉誌丹曾再三叮囑習仲勛一定要做好群眾工作,因為只有贏得老百姓的支持,創建根據地才有基礎。劉誌丹和習仲勛開展群眾工作時,從來不擺官架子,始終和群眾打成一片,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劉誌丹為“老劉”。劉誌丹總是走村串戶,是遠近聞名的活地圖,村子戶戶記心上,山山水水了如掌。
鄉親們嘴裏常念叨的“鄉黨主席”——習仲勛,在紅軍紮根的照金,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總是行走在田間地頭,他知道老劉家的地坡度不大,不適合種地;知道老王家孩子還小。在他的小本本上記錄著每一個鄉親們對土地分配的意見。這都表現了兩位領導人在開展群眾工作時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
當年,黨組織曾對習仲勛作過這樣的評價: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平時在辦公的地方,每天都擠滿了群眾,群眾總是把仲勛同誌看成最知心的朋友。
植根於群眾、與群眾血肉相連、水乳相融的紮實作風保證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一步步發展壯大。求真務實、聯系群眾,是照金革命根據地鬥爭所表現的突出特征。照金精神不僅讓我們知道了“從哪裏來”,更知道了要“走向何方”。
五、照金精神的時代價值
歷史是最好的答案,時代是最新的答卷。照金這片紅色熱土所孕育出的照金精神,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照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追理想”道路中的精神之鈣
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為之奮鬥,在陜甘邊異常嚴酷的鬥爭中,許多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理想信念寧死不屈。劉誌丹雖受“左”傾錯誤影響接連受挫,仍一心一意走井岡山道路,他心中始終堅信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走井岡山道路才能站位腳跟的科學真理。劉林圃在被押往刑場的道路上始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豪言壯語。照金婦女遊擊隊,寧可跳崖,也不做俘虜和降兵,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絕對忠誠。他們腦海中對中國的未來有所期待,心底對共產主義理想有所渴望,這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真實寫照。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與實踐不僅沒有戛然而止,沒有像西方某些預言的那樣進入歷史博物館,反而在長期的艱辛探索中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困境中不退縮,在逆境中不屈服,才能破解各種難題,開創美好未來。
(二)照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闖新路”道路中的堅實基礎
在建立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中,陜甘邊革命領導人采取了“狡兔三窟”戰略布局,三個革命根據地中心相互幫扶依托將主力紅軍與遊擊戰完美結合,分散和牽製敵人的兵力,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打開了“反圍剿”勝利的局面。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打土豪、分田地,摧毀了照金以及周圍反動民團踞點,粉碎國民黨多次“圍剿”。毛澤東同誌深為贊賞地說,“陜甘邊根據地用‘狡兔三窟’的辦法,創出局面,這很高明。”使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在鼎盛時期,紅色武裝割據區域擴展到陜甘兩省14個縣,面積數萬平方公裏。
由紅軍陜甘遊擊隊的建立及照金“蘇區”創立,發展到“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創造性地實踐探索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陜甘革命鬥爭道路。針對陜甘邊邊區的軍閥、民團、土匪武裝組織多的實際情況,陜甘邊領導人實行“紅白灰”三色建軍思想,白色就是派共產黨人到國民黨部隊中開展兵運工作;灰色就是爭取、教育和改造綠林武裝;紅色就是建立黨獨立領導和指揮的人民軍隊。對待各種不同勢力,采取“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在維護群眾利益的條件下,發展和壯大了革命力量。使毛澤東紅色政權的理論最早在西北地區得到具體體現,表現了偉大的創新精神。尤其在1933年夏,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袁嶽棟和省委委員杜衡被捕叛變,使黨團省委遭到破壞,陜甘共產黨人在與上級中斷聯系的情況下,不盲目依靠抽象教條,善於把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同陜甘的實際相結合,正確地估計敵情我情,按照客觀情況去決定自己的政策,獨立地處理重大問題,獨立自主地謀求生存和發展的道路,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獨立自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是充滿艱難險阻,越是需要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面對未知的變數,必須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以萬變應萬變,勇於迎接驚濤駭浪,敢於面對荊棘叢生,解開思想的扣子,邁開發展的步子,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拼勁,幹工作謀發展,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三)照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求勝利”道路中“以人為本”的先進範本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能夠成功創建,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人在照金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同時,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自政權成立之日起,就充分發揮民主執政的理念。1933年4月5日,在照金兔兒梁組建了陜甘邊區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由於大部分人都不識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民主製度的核心內容是投豆豆選票的選舉方式,凡年滿18歲的村民都能參與到選舉中。投豆選舉的基本方式是:在每位候選人的背後放一個碗,選舉人往碗裏投放黃豆,就是這樣一個小黃豆,你支持誰擁護誰,就將豆豆投到誰身後的碗裏去,得豆多者當選。就是這樣的小黃豆長出來的不是莊稼而是一個屬於人民自己的政府,讓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人脫穎而出,這樣的選舉方式既能體現選舉的公平,又解決了大部分農民選舉人不識字的客觀難題。這種由人民群眾選領導的方式,獲得了根據地群眾的一致好評,他們紛紛表示中國共產黨就是與別的部隊不一樣,讓群眾感受到了民主的實惠,第一次感受到了當家作主的滋味。
緊緊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照金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重要法寶。謝子長帶領遊擊隊員轉戰子午嶺時曾經特意強調:“寧可餓肚子,也不拿老百姓的一粒糧食”;在自己身負重傷,連為傷口消炎的鹽都沒有時,卻把自己僅有的一條棉被剪下一半分給當地群眾。陜甘邊領導人以國為重,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心裏想的、行動做的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赤城的家國情懷換來的是老百姓踴躍參軍,竭盡全力支持革命。
1933年9月,第一次薛家寨保衛戰中,遊擊隊總指揮李妙齋被敵人冷槍擊中壯烈犧牲,當地一村民自願捐出自家給老人準備的棺材安葬烈士;當習仲勛在陳家坡征糧途中身負重傷時,是照金百姓冒死將他藏在家中,為他醫治傷口。紅軍與人民群眾締結下的生死情誼,書寫的既是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也是軍民一心、患難與共的光輝篇章。
2015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照金時曾指出:“照金精神在今天還是很適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能夠在照金落腳,就是因為群眾基礎好,他們能夠密切聯系群眾,這裏的群眾能夠支持革命。我們黨要依靠群眾,要把照金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如果能做到這些的話,我們的事業就固若金湯了。”
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就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今年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把照金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從歷史經驗、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中汲取前進力量,持之以恒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不斷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信局面,從而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優異答卷。
作者:陸珊珊,女,杏盛講師
聯系方式:13359190286
通訊地址:陜西省銅川市朝陽路8號